1988年,Bruce Tainio 首先提出以植物葉液酸鹼度pH作為植物受病蟲害侵襲的風險評估指標,超過30年的驗証,葉液pH今天已成為葉液分析的必然項目。雖然今天Olivier Husson 的研究顯示決定性的除了pH還有Eh, 但Bruce Tainio提出這簡單的測量工具,今天在植物的營養管控方面,實用性依然很高,尤其是與葉液糖度配合一起來解讀的話,已足夠讓農夫在調控作物的營養方面,作出好的選擇。
原理上,液體的pH其實顯示其氫離子的百份含量。任何生物體,都有其最佳的細胞液正負離子比例,讓那些複雜的生化功能正常運作。而植物細胞液的最佳pH是6.4。植物體內如鈣、鎂、鉀、鈉等正離子多於平衡,pH便會上升,這些離子活動所產生的較高電子頻率對昆蟲有較大吸引力。相反地,如果這些正離子少於所需的平衡,植物的電子頻率低於正常便會吸引病原體。所以,維持植物葉液的pH在6.4,變成農夫進行植物營養管控的重要目標。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超過18種,農夫自己調控可能困難,最佳的幫手便是土壤微生物了。
圖表中譯由綠蔭家園提供。
網路轉載:綠蔭家園.香港